自愈的概率
什麼是微生物組?
談論微生物組基本就是在談論人類自己,以及人類體表與體內的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中的大部分都居住在腸道里,但整體上,細菌們形成了一個遍佈全身、縱橫交織的生命網,如同一個額外的器官一般行使著各種功能。絕大部分居於體表與體內各處的細菌都是有益的,人體為它們提供庇護所,它們則為人體工作:促進食物消化,產生人體所需的特定維生素與神經化學物質,甚至阻止“壞”細菌立足。這些有益微生物與人體形成了共生關係,並且佔據了人體3%的體重。
那麼,人與細菌的界限在哪裡?科學家希望找到這個問題的簡單答案,但這樣的答案並不存在。微生物組中的細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太過重大,甚至能夠影響我們是否生病,生病後能否康復。
每個人的微生物組都像指紋一樣獨特。出生時,母體產道中的細菌會植入嬰兒的身體,讓微生物組初步成型。在這之後,我們生活的環境,攝入的飲食,去哪裡旅行,從事的工作,都會對微生物組進行進一步的塑造。微生物組一直在變化,也可能從新環境中得到補充,變得更加豐富多樣。
有一種東西能重創微生物組——抗生素。抗生素是現代醫學的巨大進步,是挽救了無數生命的醫學干預方法。但它也有不良反應,其中之一就是:在清除攻擊“壞”細菌的同時,也會清除輔助免疫功能的“好”細菌。人體80%的免疫細胞都集中在腸道。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個健康、豐富、多樣的微生物組塑造出的免疫系統,不僅能夠更加有效地對抗病毒或感染這樣的外來威脅,還能更好地捕捉內部威脅,比如一不留心就會發展成腫瘤的突變細胞。
微生物組中的“好”細菌如何塑造健康的免疫系統呢?人體內的萬億個細菌各有自己的DNA,這些DNA共同形成了細菌的“基因組”。近期研究發現,儘管人體基因組已經預先寫入了抵抗特定疾病的程序,也能夠通過接觸病原體或接種疫苗的方式學會抵抗疾病,但依然沒有足夠的“代碼”來保護我們免受所有已知疾病的傷害。這就好比一個被寫滿的硬盤,已經沒有空間了。我們要依靠微生物組的基因組——腸中的大腦——來幫助儲存對抗疾病的知識、計謀等信息。所以,濫用抗生素來清除細菌就像是在焚燒圖書館。
一輪抗生素用藥對腸道微生物的影響可能長達一年。當然,這種破壞微生物組的抗生素治療和其他免疫抑制療法(比如化療)一樣,有時是救命的必需途徑,難題在於掌握時機、合理使用。而這一難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創造出本章開篇提到的護欄與梯子,沒有照料好身體、減少生病的可能;反之,我們創造出了一種好戰的醫療文化,一步跨越到了抗生素這種晚期干預措施。微生物組是我們免疫系統的延伸,而我們在治療嚴重疾病時卻通常會選擇重創微生物組的方法。
既然明知道微生物組對免疫系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還在使用“焦土政策”?為什麼要用掃平所有微生物的方法來進行治療呢?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