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的概率
一個謎題
飲食和營養的大改變可以逆轉疾病的軌跡,這一研究結果令我醍醐灌頂。顯然,對於許多人來說,走上健康飲食的道路就已經叩開了疾病治癒的大門。但難題是:我也見過很多患者沒有做出飲食調整,卻還是出現了自發緩解;或者恰恰相反,有些人做出了正確的飲食調整,卻還是沒能改變自己的疾病進程。我清楚地知道飲食的重要性,也希望能夠給出一份完美的高營養密度飲食方案,讓每個人都掌握通向健康的奧秘。但顯然,我還面臨著更大的難題。
我曾讀過的一篇有趣的案例,研究涉及的對象是賓夕法尼亞州的羅塞託人。20世紀60年代,衛生部門的調查人員湧入了小鎮羅塞託,想要弄清當地居民的心臟病發病率為什麼遠低於周圍城鎮。首要猜想是,這個團結緊密的意大利社區飲食習慣非常健康,因此他們可以推廣借鑑這種習慣。然而研究人員的發現恰恰相反:羅塞託人抽雪茄、喝紅酒、用豬油和黃油炸肉,膽固醇攝入量超標。他們沒有健康飲食,而是通過聚餐保持著非常緊密的家庭聯繫,在分享和享受食物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情感聯結與快樂。
我不是說患者一邊吃油炸食物、抽雪茄,一邊坐下來和家人團聚,就能從重病中痊癒。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遠離缺乏營養的有害食物依然是健康的關鍵。但我不能忽略,飲食不是答案的全部。
胰腺癌倖存者克萊爾·哈瑟說:“很多絕望的人都曾聯繫過我,每個人都問我吃了什麼,他們自己應該怎麼吃。我們太強調飲食了,或者太想走捷徑了,就好像食療是可以快速修復身體的法寶,是每個人都想吃的神藥。確實,相對於徹底改變自己,吃點不同的東西、買點不同的營養劑倒是容易很多。我只能不停地告訴別人,沒有神藥。”
想要通過長期的飲食調整來恢復體內環境、為康復奠定基礎,需要的是從頭到腳的改變。這不僅僅關乎你吃了什麼,還關乎你怎麼看待自己、怎麼去體驗世界。我們需要學會愛並尊重自己的身體,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飲食方式是一種習慣、一種儀式,是構成我們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會與同住或相愛的人共同分享的經歷。所以,當飲食計劃與周圍環境產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很需要花費一定的工夫來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同時,嘗試改變飲食習慣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體驗生活,獲得更多的愛,而不是出於恐懼才顛覆自己的飲食結構。
從我的研究來看,絕症倖存者們首先找到了內心的力量,才實現了飲食習慣的巨大轉變,繼而又讓改變在生活中擴散開來。在後續的“燒掉你的船”一章中,我會對如何尋找內心的力量進行更多介紹。接下來我們還會陸續見到其他絕症倖存者,飲食變化是他們進行更深遠改變的“敲門磚”。他們相信,正是這些改變讓他們最終走向了健康。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飲食是脫胎換骨的第一步,那麼下一步是什麼?
我知道高營養飲食的主要效果之一是全身性炎症的大幅減少。例如,糖會引起全身性的有害炎症反應,戒糖則可以緩解這種反應。炎症與免疫系統之間的聯繫已經十分清晰了:炎症就是一種免疫反應。但除了幫助免疫系統抵抗疾病之外,炎症造成的免疫系統超負荷運轉也會帶來負面影響。那些絕症倖存者的飲食變化一定為免疫系統提供了抗炎症的有效助力,那他們還做了什麼事情可能會增強這種效果呢?